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111 White-breasted Waterhen 白胸苦惡鳥





白胸苦惡鳥(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屬於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嘴峰較趾骨為短;跗骨較中趾(連爪)為短;翅短圓,不善長距離飛行。善奔走,在蘆葦或水草叢中潛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離飛翔,以昆蟲、小型水生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為食。在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kuekuekue”,故稱“姑惡鳥”或“苦惡鳥”。在荊棘或密草叢中,偶亦能在樹上,以細枝、水草和竹葉等編成簡陋的盤狀巢。分佈于分佈於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和中國。

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Pennant, 1769)
英文俗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
分類:鶴形目、秧雞科、苦惡鳥
白胸苦惡鳥 - 傳說

白胸苦惡鳥
在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kue,kuekue”,故稱“姑惡鳥”或“苦惡鳥”。關於苦惡鳥的中國民間傳說,是說這種鳥為一個苦媳婦所化,被惡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為怨鳥,所以叫起來總是“姑惡姑惡”。蘇東坡、陸放翁等人都有詠姑惡詩,可見宋朝已經有了這傳說。
白胸苦惡鳥 - 特徵
體型略大(33釐米)的深青灰色及白色的苦惡鳥。頭頂及上體灰色,臉、額、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棕色。 虹膜-紅色;嘴-偏綠,嘴基紅色;腳-黃色。 
白胸苦惡鳥 - 叫聲
單調的uwok-uwok叫聲。黎明或夜晚數鳥一起作喧鬧而怪誕的合唱,聲如turr-kroowak, per-per-a-wak-wak-wak 及其他聲響,一次可持續15分鐘。 
白胸苦惡鳥 - 分佈範圍
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島、馬魯古群島及馬來諸島。
白胸苦惡鳥 - 分佈狀況

白胸苦惡鳥
亞種chinensis繁殖在中國北緯34°以南低地。越冬于雲南、廣西、海南島、廣東、福建及臺灣。偶見於山東、山西及河北。為適宜生境下的一般性常見鳥,高可至海拔1500米。
白胸苦惡鳥 - 習性
通常單個活動,偶爾兩三成群,於濕潤的灌叢、湖邊、河灘、紅樹林及曠野走動找食。多在開闊地帶進食,因而較其他秧雞類常見。也攀于灌叢及小樹上。
白胸苦惡鳥 - 文化內涵

關於苦惡鳥的中國民間傳說,是說這種鳥為一個苦媳婦所化,被惡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為怨鳥,所以叫起來總是“姑惡、姑惡”。蘇東坡、陸放翁等人都有詠姑惡詩,可見宋朝已經有了這傳說。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詩序曰:“姑惡,水禽,以其聲得名。世傳姑虐其婦,婦死所化。” 蘇東坡詩雲:“姑惡,姑惡,姑不要,妾命薄”。這裡所說的“姑惡”,應該是現在所謂的“苦惡鳥”之名的由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