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April, / Mai Po Nature Reserve
流蘇鷸全長280-290毫米。頭頂暗褐色,羽緣淡棕色;後頸淺褐色;背、肩及三級飛羽褐黑色,具淺棕白羽緣;初級飛羽暗褐色;腰、尾上覆羽及尾羽均褐色,尖端淺棕褐色;頦、喉白;前頸及上胸沾棕黃,下胸及胸側褐色,下體餘部白色。棲于源邊沼澤地帶。以軟體動物、甲殼類、蠕蟲、昆蟲和大量的水生植物為食。分佈于新疆、西藏南部,偶見於青島、福州(旅鳥);福建、廣東、臺灣(冬候鳥)。
概述
流蘇鷸
鳥 種:流蘇鷸 Ruff
鳥種描述:冬羽:體略大(雄鳥28釐米,雌鳥23釐米)而嘴短,暗褐色,腿長,頭小,頸長,嘴直。上體深褐具淺色鱗狀斑紋;喉淺皮黃色;頭及頸皮黃色;下體白,兩脅常具少許橫斑。飛行時翼上狹窄白色橫紋及於深色尾基兩側的橢圓形白色塊斑極明顯。雌鳥甚小於雄鳥。幼鳥皮黃色。夏季雄鳥棕色或部分白色並具明顯的蓬鬆翎頜。虹膜-褐色;嘴-褐色,嘴基近黃,冬季灰色;腳-多色,或黃或綠或為橙褐色。 叫聲:低chuck-chuck聲,但冬季通常無聲。
分佈範圍
繁殖于北歐和亞洲;冬季至非洲及南亞,罕見迷鳥甚至到澳大利亞。 分佈狀況:罕見的非繁殖期候鳥。有記錄遷徙時見於新疆西部、西藏南部及華東沿海和臺灣。少量在廣東、福建及香港沿海越冬。習性:喜沼澤地帶及沿海灘塗,與其他涉禽混群。
形態
體略大(雄鳥28釐米,雌鳥23釐米)而嘴短,暗褐色,腿長,頭小,頸長,嘴直。上體深褐具淺色鱗狀斑紋;喉淺皮黃色;頭及頸皮黃色;下體白,兩脅常具少許橫斑。飛行時翼上狹窄白色橫紋及於深色尾基兩側的橢圓形白色塊斑極明顯。雌鳥甚小於雄鳥。幼鳥皮黃色。夏季雄鳥棕色或部分白色並具明顯的蓬鬆翎頜。
虹膜-褐色;嘴-褐色,嘴基近黃,冬季灰色;腳-多色,或黃或綠或為橙褐色。
流蘇鷸 - 習性
習性:喜沼澤地帶及沿海灘塗,與其他涉禽混群。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吃少數植物種子。生態: 海灣的幹拓地, 沼澤地, 潭, 湖, 內陸的水邊生活, 春秋移動的時候混在紅腳鷸(REDSHANK)群在濕地覓食.
聲音: 移動的時候叫 BI-YU BI-YU 晚上叫 GUAC-GUAC
流蘇鷸 - 繁殖
繁殖期5~8月。營巢於沼澤濕地和水域岸邊。雌雄鳥之間無固定的配偶關係,不形成對。雌鳥和1只或多隻雄鳥交配後,獨自營巢繁殖。置巢於草叢中或有其他植物隱06-06-30。每窩產卵4枚,偶爾3枚。卵的顏色為橄欖綠色、黃褐色、淡藍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卵長徑3.9~4.8釐米,短徑2.8~3.3釐米。孵化期20~21天,由雌鳥孵卵。
產卵期: 5月中旬到下旬。一窩的產卵數是4枚. 蛋是橄欖褐色或灰黃色, 淺綠色, 淺青色底加深褐色粗糙的花紋和灰一點的顏色.雌鳥負責孵卵。 一般期間是21天
分佈範圍:繁殖于北歐和亞洲;冬季至非洲及南亞,罕見迷鳥甚至到澳大利亞。
分佈狀況:罕見的非繁殖期候鳥。有記錄遷徙時見於新疆西部、西藏南部及華東沿海和臺灣。少量在廣東、福建及香港沿海越冬。
流蘇鷸 -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