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褐頭鷦鶯
英文名稱:Plain Prinia
褐頭鷦鶯
目: 雀形
科: 扇尾鶯
屬: 鷦鶯
PASSERIFORMES > Cisticolidae > Prinia inornata
褐頭鷦鶯 - 描述
體型略大(15釐米)而尾長的偏棕色鷦鶯。眉紋色淺,上體暗灰褐,下體淡皮黃色至偏紅,背色較淺且較褐山鷦鶯色單純。臺灣亞種flavirostris色較淡,嘴黃色。
虹膜-淺褐;嘴-近黑;腳-粉紅。
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 - 叫聲
鳴聲為單調而平緩連續似昆蟲的吟叫聲,長達1分鐘,每秒3~4聲。叫聲為快速重複的chip或chi-up聲。
褐頭鷦鶯 - 分佈範圍
印度、中國、東南亞及爪哇。
褐頭鷦鶯 - 分佈狀況
常見留鳥高可至海拔1500米;亞種extensicauda於華中、西南、華南、東南及海南島;flavirostris於臺灣。
褐頭鷦鶯 - 習性
棲高草叢、蘆葦地、沼澤、玉米地及稻田。有幾分傲氣而活潑的鳥,結小群活動,常於樹上、草莖間或在飛行時鳴叫。在香港不如黃腹鷦鶯普遍。
注:有時被視為(純色)褐頭鷦鶯P. subflava的亞種(參見鄭作新,1987, 1994)。
褐頭鷦鶯 - 特徵
尾長占身長一半以上,全身褐色,體下較淡,有黃白色眉線,眼黃褐色。
褐頭鷦鶯 - 經濟用途
是田園間常見的一種鳥類,純以蟲為食,對人類帶來不少益處。
褐頭鷦鶯 - 行為
平原地帶稀疏草叢區常可見,與頭鷦鶯時常比鄰而居,亦喜站在草莖頂端鳴叫,平時在地面附近覓食,覓食環境較灰頭鷦鶯開闊。
褐頭鷦鶯 -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在四川發現的6個巢,其中5個為囊狀,1個為深杯形。囊狀巢主要由巴茅葉絲編織而成,巢口位於上側方,通常築在巴茅草叢和小麥叢間,距地高0.5-l.0m,巢外徑6-7cm,內徑3-5cm,高9-14cm,深5-7.5cm。杯形巢亦築在小麥叢間,距地高0.5m,巢用纖維、毛茛科植物種毛和蛛絲構成,外砌以小麥葉片,巢外徑6.5cm,內徑5cm,高7cm,深5cm。每窩產卵4-6枚,卵白色、綠色和亮藍色沾黃,被有稀疏的紅褐色或赭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3.7-16mm×11-12.8mm,平均14.8m×11.5mm。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1-12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