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149 Whimbrel 中杓鷸







中杓鷸 - 中文名

中杓鷸
中文學名:中杓鷸
中文目名:鴴形目
中文科名:鷸科
中文屬名:杓鷸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Numenius phaeopus
英文名:Whimbrel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中杓鷸 - 概述

中杓鷸
全長約41cm。嘴黑色,長而下彎,腳黑色。頭中央乳黃色頭側線黑色,眉紋色淺,頭、頸和下體餘部淡褐色,胸有黑褐色縱斑。背黑褐色,羽緣淡黃色。腰白色,尾羽褐色,有黑褐色橫斑。棲息於河口、海暗、灘塗、沼澤、草地、耕地等,以漿果、環節動物、小魚昆蟲等為食。繁殖期58月,在地面上掘土營巢,每窩產卵25枚,卵橄欖綠色,綴褐斑。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28天。遷徙時常見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少數個體在臺灣和廣東越冬。種數數量較少。
中杓鷸 - 野外識別
體型偏小(43釐米)的杓鷸。眉紋色淺,具黑色頂紋,嘴長而下彎。似白腰杓鷸但體型小許多,嘴也相應短。較常見的亞種variegatus腰部偏褐,但一些個體腰及翼下為白色,與指名亞種相近。
簡易識別:嘴形彎,約頭長1.5倍。
中杓鷸 - 形態特徵
體長約43釐米。眉紋色淺,具黑色頂紋,嘴長而下彎。似白腰杓鷸但體型小許多,嘴也相應短。較常見的亞種腰部偏褐,但一些個體腰及翼下為白色,與指名亞種相近。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藍灰。獨特的高聲平調哨音,如馬嘶he-he-he-he-he-he-he。繁殖于歐洲北部及亞洲;冬季南遷至東南亞、澳大利亞及紐西蘭。遷徙時常見於中國大部地區,尤其于華東及華南沿海幾處河口地帶。少數個體在臺灣及廣東越冬。喜沿海泥灘、河口潮間帶、沿海草地、沼澤及多岩石海灘,通常結小至大群,常與其他涉禽混群。
中杓鷸 - 生活習性

中杓鷸
行 為:步伐大而緩慢, 成群飛行時會排成 V 宇形或橫列直線飛行
覓 食:用嘴插入泥中覓食, 主要以蟹類為主, 另外也吃昆蟲
生 態:單獨或小群出現於潮間帶、及海岸附近之草原、沼澤、沙洲等
中杓鷸學名中的屬名 Numenius 新月” 的意思, 這也代表了這屬鳥類的主要特徵,那就是長而嘴向下彎曲的嘴。這個家族在臺灣可見到的有四種,體色為淡褐色至褐色,以嘴的長短排列,他們是黦 (ㄩˋ)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大杓鷸 (Numenius arquata)、中杓鷸、小杓鷸 (Numenius minutus)。黦鷸與大杓鷸的嘴長大致相同,而黦鷸顏色較深,飛行時尾上覆羽為褐色,大杓鷸飛行時尾上覆羽則為白色,大陸學者將黦鷸稱為紅腰杓鷸, 或可做為參考。
杓鷸在覓食的時候會將嘴插入泥中,硬是把躲在洞裡的螃蟹拖出來。他們直接把螃蟹吞下肚去,不像東方珩或鐵嘴珩會先把螃蟹的腳甩掉,最後,消化不掉的蟹殼會再吐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