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杓鷸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又名紅背大勺鷸、紅腰勺鷸、彰雞,是鴴形目、杓鷸屬,分佈于中國為長江下游、華南與東南沿海、海南島、臺灣及西藏南部地區的冬候鳥。遷徙時經過中國東部廣大地區,數量不多。國外分佈于東北亞,冬季南遷至大洋州。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目名:鴴形目 中文科名:鷸科
中文屬名:杓鷸屬
中文俗名:紅背大勺鷸、紅腰勺鷸、彰雞
拉丁文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66
大杓鷸 - 物種特徵
大杓鷸
體長約63釐米。嘴甚長而下彎;比白腰杓鷸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體皮黃。飛行時展現的翼下橫紋不同于白腰杓鷸的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粉紅;腳灰色。音調平緩,如coor-ee。不安時發出刺耳的ker ker-ke-ker-ee聲。繁殖于東北亞;冬季南遷遠至大洋洲。不常見,但遷徙時定期經過中國東部及臺灣。在河口、河岸、沼澤地、沿海灘塗、沿海草地和水稻田中生活,多單獨活動,有時與其他種類混群。性機警、甚羞怯。活動時不停左顧右盼。常以嘴插入泥中覓食。喜歡吃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小魚和蛙類。繁殖期自5~7月,在水域附近草地上營巢,每窩產卵4枚。
大杓鷸 - 分佈範圍
大杓鷸分佈圖
大杓鷸分佈範圍:中國為長江下游、華南與東南沿海、海南島、臺灣及西藏南部地區的冬候鳥。遷徙時經過中國東部廣大地區,數量不多。國外分佈于東北亞,冬季南遷至大洋州。
為長江下游、華南與東南沿海、海南島、臺灣及西藏南部地區的冬候鳥。遷徙時經過中國東部廣大地區,數量不多。
約九月份抵台過冬,翌年四月離開。棲地分佈, 為臺灣普遍之過境冬候鳥,少部份為留鳥。主要分佈于歐亞大陸凍原以南繁殖,在臺灣渡冬族群以大肚溪口出現數量最多,曾多達三百隻以上。
大杓鷸 - 大杓鷸的數量
成群的大杓鷸
台灣島內大杓鷸的分佈在西海岸灘地從北到南都有零星的分佈,唯獨在大肚溪口一直有大量的族群在此覓食渡冬。
在彰化大肚溪口和彰濱工業區一帶最多曾經有三千多隻的記錄,不但是彰化縣海岸境內重要的鳥類資源,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度冬族群。不過隨著彰濱工業區的持續開發,大杓鷸的數量從兩、三千多隻一直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900隻。大杓鷸族群數量減少的原因很多,但是環境地貌的變化和覓食棲地的減少,絕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年來大杓鷸的族群趨於穩定,現在的數量大約在900隻左右。如果你想一睹大杓鷸的成群的風采,可以在漲潮時到大肚溪口,沿著海岸線的邊緣就可以看到成群的大杓鷸了。
大杓鷸 -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